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武當山:一種中式生活

  從小就熱愛金庸小說的我,迷你倉對"武當"這兩個字有著莫名的感情。太極拳、張三豐、武當派,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讓武當聲名遠播,也讓我從出發前就對這座名山憧憬萬分。沒想到的是,在從北京飛往襄陽的飛機上,我就遇到了兩名儼然一副"武林高手"模樣打扮的年輕人——身穿素色武服,頭頂髮髻,要不是他們背後的雙肩包和手臂上的刺青圖案,我甚至會懷疑這兩人是從古代"穿越"來的。但這一幕更讓我對還沒開始的武當之行充滿幻想:這誕生了太極的武林聖地,究竟會是什麼樣子?從八百里武當到雲中紫禁城  雲霧深處的這個武當,並不是我想象中的那個"武林的武當",而是"道家的武當"。  我們的車在從襄陽開往武當的高速公路上飛奔著,行至一半時,公路兩邊開始出現起伏的小山頭,絲絲縷縷的霧氣在山間飄游,深深淺淺的綠色從車窗前快速掠過,於是我知道,我們已經進入"八百里武當"的區域了。車程的終點是武當山鎮,這個坐落在武當山里的小鎮原名叫"老營鎮",明代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山宮觀時,這裡曾是30萬軍民紮營的地方,故稱為老營。  在武當山鎮上的酒店安頓下來,我便迫不及待地進山了。乘著景區專用的大巴在寧靜的山林間前進,蜿蜒曲折,中國水墨畫一樣的景致不斷出現。雲霧深處的這個武當,並不是我想象中的那個"武林的武當",而是"道家的武當"。我不知道有什麼神奇的力量,使得武當山最高的一座山峰,如同一根通天的大柱屹立于群山之上,而周旁的山峰都如同朝聖般地向它聚攏;我不清楚這直沖霄漢、常年雲霧繚繞的金頂之上屹立的那座朝向東方的金殿,幾千年來到底接受了多少來來往往的朝拜者;我更無法想象在沒有現代交通的情況下,這通往金頂的神路上絡繹不絕的朝拜者們究竟需要跋涉多久,又究竟經歷了多少身體的傷痛和心靈的錘煉,才能抵達他們心中的仙境。  現代化的纜車把我送到了太和宮腳下的朝天宮,雨卻沒由來地下了起來,霧氣更重了,路面濕滑難走。傳說朝天宮是天庭與人間的分界,古時朝山進香的人走到這裡,就認為是走進了天界。我笑笑,想必這考驗是上天降下的,誰也別想輕而易舉地就走進天界。仰頭望去,"雲中紫禁城"就在那裡,而要做的首先卻是低頭努力往上登爬,揣著和古人一樣的虔誠,一步一步踏入這個可以與天相接的絕頂。登臨絕頂,方可一睹金殿的尊容。金殿的香火異常旺盛,不停有信徒朝拜。由於太多遊人繞殿一周並撫摸那些鎏金銅柱,其金色已經斑駁,露出�光瓦亮的青銅。相信每一位導遊都會樂此不疲地告訴遊客,金殿鑄造並運送上來的各種故事,神權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在這些傳說中變得鮮活,而我站在這裡,感受到的卻是高處不勝寒。山頂的風很大,卻依舊吹不散霧氣,能見度很低的情況下,這頂峰更像是仙境一般,而遺憾的是,我此行是與天柱峰的雲海奇觀錯過了。遺憾,是人類常見的情感空白。倘若一切圓滿,那就成了聖人。不如像道家那樣釋懷于此,或者這仙山,只有神仙和有緣之人才能享用。天人合一大武當  早在宋朝的武當《道經》里就說,武當山山勢徘徊,如天關地軸之像,所謂天關,古人指的就是蛇,地軸指的是龜,因為武當山的山勢從大巴山蜿蜒曲折過來像一條蛇,而整個天柱峰和腹頂組成一隻龜。  很多人都說來武當,人文景觀比自然景觀更值得一看。的確,明代皇帝在巍峨的高山之巔為後人留下了曠世之作,武當山的古建築群以"9宮、9觀、72岩廟、36庵堂"的規模和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當之無愧地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但是,在我細細游歷了金頂、南岩宮、紫霄宮和太子坡之後,我卻覺得,在武當山,人文和自然是共融共生的。縱觀武當山的古建築,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緻,或深藏山坳,或瀕臨險崖,均達到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它們本身就是道家思想精粹——和諧的最好體現。  這裡的每一處建築,是嚴格按照明成祖"相其廣狹,定其規制,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原則進行設計。建築與地形地勢的結合非常貼切,甚至有些出乎我們現代人的想象。上世紀九十年代,攝影師從太和宮南面空中俯視天柱峰的航拍照片,意外地發現金頂就是一隻龜的形狀,而整個太和宮的圍牆則如蛇一樣纏繞在龜殼上。早在宋朝的武當《道經》里就說,武當山山勢徘徊,如天關地軸之像,所謂天關,古人指的就是蛇,地軸指的是龜,因為武當山的山勢從大巴山蜿蜒曲折過來像一條蛇,而整個天柱峰和腹頂組成一隻龜。不能理解的就是,古人沒有航拍技術,他們是怎麼知道這一切並完美地建造這一切的?至於古人又是如何利用山頭、峭壁、岩洞等險境,完全與環境融為一體,依崖壁自然走勢而建造了上頂蒼穹、下臨絕壁的南岩宮,這依然是不得而知的。此外,紫霄宮的對稱之美中也體現了皇權至高,太子坡的九曲黃河牆則將樸素辯證哲學和視覺美學完美融合,不得不說,武當山融匯了古代的儲存慧、歷史的建築和自然的美學,是天人合一的至高體現。  而天人合一的另一形式,則讓我在太子洞見識到了。太子洞里住著的是大名鼎鼎的賈道長。說大名鼎鼎,是因為CCTV那部《再說長江》中有一集講武當山,裡面一段情節就是賈道長和蜜蜂的故事,在他家中的碗櫃中生活著一群野生蜜蜂,多年來雙方和平共處,成為人與自然生物和諧相處的奇景。賈道長如今年近90,依然精神矍鑠,談吐清楚。他獨自生活的這個太子洞,實際上就是在峭壁上鑿出來的一個小小道觀,道觀門口就是他簡陋的小廚房,灶具與我從武俠小說中看到的道士生活相距甚遠,每天他就在這裡堅持練功、打坐、修行、值班。如果你問他年齡,他一定會告訴你,他還是個小孩。"跟那些修行了幾千年的老爺來比,不過是一個還沒入門的小孩。"賈道長解釋道。太極是一種生活方式  現代社會的人活得太緊張、太累,太極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放鬆的方式,消除那些不必要的緊張。  從山上下來,回到武當山鎮,滿腹的道家感悟還來不及再細品,我終於要去尋覓一下武當真正的高人,見識見識我心目中那"武俠的武當"了。武當山的玉虛宮正在修復之中,於是成了武當弟子的練功場所。古舊華美的廢墟之中,周圍的人個個都白衣素袍,髮髻高束,在師傅的指導下各顯身手,跳躍翻騰著,讓我感覺仿佛"穿越"到了一部活生生的武俠劇中。  令我驚訝的是,來武當山習武的人,不僅來自全國各地,也來自世界各地。那些金髮碧眼的洋弟子們,一待就是幾個月乃至幾年,分明是把自己當成了本地人,讓這裡自有一種和諧的國際氛圍,倒是我這樣的遊客顯得有些唐突了,貿貿然闖入,與四周的景色有些格格不入了。為了重現當年的武當勝景,當地政府投巨資開始修復玉虛宮,正在修復中的大殿前,虎虎生威的武者們讓這荒垣一直保持著不息的生命。  雖然無法學到一招半式,但在陽光下看著這群"武林高手"們過招,眼前天人合一的景象使得我內心一片祥和。武當功夫,講求以靜制動,四兩撥千斤,恰似一陣清風吹來,讓這武當山多了幾分玄妙的意味。期間,和幾位剛打完拳的老外閑聊,問他們為什麼來學武當而不去少林,理由似乎很簡單,"I Love TaiChi"。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挪威小伙子對我說,他的父母曾經在倫敦學過太極,現在在挪威開了一家太極武館,自己從小耳濡目染,對太極有濃厚的興趣,所以萬里迢迢來到武當。他說,在武當學習兩年了,太極甚至已經開始影響到他的思維和生活方式,而他計劃再學習兩年後,回去他父母的武館幫忙教學,把武當功夫繼續發揚。聽到這樣的故事,我不禁會心地笑了,因為看到中國古老文化的傳承與推廣。  同樣堅信太極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還有從北京來習武的張先生。手持古老兵器的張先生笑著和我聊道,自己半年會抽出半個月至一個月的時間,飛到武當,脫下皮鞋和西服,換上舒服的武服,關掉手機,過著日出而武,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現代社會的人活得太緊張、太累,太極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放鬆的方式,消除那些不必要的緊張。每天的生活都是練武、吃飯、看書、睡覺,像個古代人一樣,祛除所有的浮躁,用心去感受自己身體發膚的每一寸變化,感受大自然的每一寸變化。由自身肢體鍛煉達到手、眼、身、法、步的協調統一,逐步過渡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和諧社會、和諧人生,這是練太極拳的一種境界。"張先生一邊說著,一邊拳腳緩慢地比劃著,眼裡有讓我羨慕的從容和淡定。  資料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也恰巧位於北緯30°神秘線上並正好又是中國版圖的雞心位置。相傳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飛升之勝地,歷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煉。  據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即在靈應峰創建五龍祠。宋、元以來有開拓擴建。明成祖于永樂十年(1412年)曾動用軍夫30多萬人,歷經13載,在此大興土木。  八百里武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圍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等勝景環繞,風光旖旎,氣勢宏偉,被世人贊為"萬山來朝"。  公元1412年,明朝永樂皇帝同時開�了"北建故宮、南修武當"兩大工程,奠定了武當山治世玄岳的尊崇地位,現存的36處宮觀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道教古建築群,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此外,在全山各宮觀中還保存著銅、鐵、木、石各類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製品近千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圖書經籍等,均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這裡還衍生出武當道教、武當道樂和武當武術等文化範疇的精髓。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mini stor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