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匠人今何在?

這個星期「囤地波」一家人佔據所有新聞版面。事情發展了幾天,迷你倉沙田我開始看得呵欠連連:說到底都是政治人物是否應該做到「whiterthanwhite」,他的家人要有幾white。我看到的是陳茂波和太太理直氣壯的回應:事業女性以獨到眼光投資獲利,何罪之有?的而且確,這種致富模式是過往半世紀香港人所稱頌和努力效法的,搵食�,犯法呀?潮流興寫blog,以陳茂波為首的一眾問責官員寧願迴避記者會和standup,寫blog明志作政治宣傳。無他,只因不夠料怕面對傳媒,寫blog直接跟市民「單向」溝通可取回agendasetting的主導權。可是這些blog大多水準普通,匿名投稿給「主場新聞」都未必登。難得地財政司長曾俊華於周一發表的一篇blog,情真意切,明顯是有感而發。他思考如何復興上一代香港人如劉家良、關德興的匠人精神(craftsmanship),這篇blog才是整個星期我再反覆思考的問題。事情有時就是如此巧合。差不多同一天我讀到梁文道在飲食雜誌的專欄,題為〈小吃的退步正是新加坡的進步〉。文中大意是蔡瀾批評新加坡引以為傲的傳統小吃水準正逐漸消失,他歸咎「新加坡人活得太安逸了,失去了過去的進取心。尤其年輕人,都等�收割父母種下的成果,根本不想再過上一輩捱更抵夜的那種苦日子」。梁文道說,這不是年輕人努不努力的問題,而是他們在不同方向上努力的結果。這兩篇文章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可是梁文道竟然回答了曾俊華的問題。文明進步的陋習上星期來書展演講的台灣作家舒國治曾經出版一本有趣的著作,名為《台北小吃札記》,羅列52間他經常造訪的台北小吃店家,還有15間中南部等外縣市的小吃。雖然到過台北多次,我還習慣按圖索驥逐家店拜訪。舒國治的序題為「品嚼小吃、寶愛台北」。「本來小吃與一個市鎮的古老聚落總是有著絕對的關係,故而你在那些區塊蹓蕩,常常會瞥及有意思的景象,如古老的業作,笨拙而陳舊的店面擺設,甚至古老而略顯痴騃的人種等等,其中尚有一項,便是舊時風意的製吃景象。」。他說台北小吃叫好正因為台北人情好;發掘小吃也為了發掘台北之美。凡製得好小吃之店家,人的模樣和笑容都比較燦爛明亮。吃現場製的小吃也為了參與真實的人生。事實上舒國治由2005年起推薦的這些店家,有些已經倒閉了。他明白《燕尾蝶》中「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的文明如何煉成。他說:「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人的佳良;然而此種佳美,或因文明陋習之加速,並不免有逐步凋零之可能。」舒國治口中的文明陋習,可能正是梁文道題目中的「新加坡的進步」。新加坡和香港一樣做�「中產夢」,膜拜「進步發展觀」。父親望子成龍,在廚房面對熊熊爐火數十年,供子女出國讀大學,哪個不心疼兒子將來要捱苦,寧願他們接手家族小生意一起在廚房流汗,而不希望做醫生律師銀行家在office歎冷氣?這個社會就是如此。當領匯趕走小商戶引入連鎖店等於「優化商場,為市民提供更佳購物經驗」(原諒我刻意模仿那不知所云的中文),當舊區重建後和昌大押變高級食肆,或發展成兩萬元一呎的「精品豪宅」原因是為了「更新和美化城市」,我們怎會不理解傳統小吃為什麼買少見少。大家都做�相同的夢:讀好書,入大學,成為專業人士,買豪宅,這樣的現代中產夢哪�容得下繼承父親家傳小吃的奢侈?守護傳統適應新時代別誤會,我無意再鼓吹對舊事的浪漫想像。舊店也有不好,新店也有好吃的。我們思考的該是如何將古老小吃店的「匠人精神」注入現代生活�。財爺說起匠人精神的模範是武打師傅,他們以畢生時間和精神守衛各自範疇的優良傳統,讓它們得以傳承,發揚光大。他感嘆的是這種匠人精神在金錢回報上是蝕本生意,年輕人未必認同,還說年輕人喜歡分散投資,學習不同技能,只是為了打造一張亮麗的CV。看到這�正準備要破口罵他不知現今年輕人「民情疾苦」,幸好財爺知道「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有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問題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在各行業推廣匠人精神。社會學家RichardSennett在他07年出版的著作TheCraftsman為匠人精神的失落提供了詩意卻實際的診斷和藥方。這�的匠人不指製作實體物件的鞋匠、木匠、裁縫等,他們的精神跟音樂家、醫生、護士、電迷你倉價錢程式撰寫員一脈相承。Sennett把匠人精神定義為把事情做到最好、卻不為其他回報,只為事情本身的人類本能。可是匠人精神卻遠不止於技巧,技巧只是為了成就其他目的,匠人所關注的是腦袋和手(即技藝)如何二合為一,做到手心相應,工作時手和腦來回對話反覆思考。當手在動時,腦袋也在動。全心製作不忘反思我無意在這�再批評現代化如何必然導致匠人精神失落。Sennett提出有趣的例子,證明現代科技跟匠人精神本質上並行不悖。他說的是電腦操作系統Linux。Linux是一套開放源碼(opensource)的操作系統,概念跟後來的維基百科一樣,用家可自行改良。開發者相信只要有夠多人一起幫手,所有程式問題都會無所遁形。Linux的特點不只免費,美國電腦程式員和作家EricRaymond提出過這樣的比喻:有種免費軟體以「教堂模式」編寫,一班指定的程式員寫好後免費讓大眾使用,另一種則是「市場模式」,所有人都能在網上修改源碼,Linux正是後者。這正是希臘時代匠人的特點,他們專注於完善作品的品質,品質好壞標準由社區定奪,並將技藝一代一代承傳下去。這正是工匠身分形同的來源。Sennett引述二十世紀中期社會學家C.WrightMills談及如何定義匠人特質來描述Linux:「匠人有一種技藝的自覺,他們投入於工作和製造物件本身,滿足感就是最大回報……工作跟自由連結。最後工匠的內在滿足感和、一致性也會引申為家庭、社會和政治的標準。」Sennett在書中引述了很多例子來說明匠人精神失落的原因。他提到戰後英國全國健康服務(NationalHealthService)從60年代全民引以為榮,到後來引入評核制度,要醫生跑數。醫生看的病人不但多,而且一些危疾如癌症的治療時間也縮短,病人更快康復,可是一些不太「危急」的病人問題則沒人處理。以前醫生護士願意花時間聽老人家的家庭問題,今天他們已花不起這種精力。當匠人精神被納入制度之中,對質素就會出現不同甚至矛盾的定義,這種情�下犧牲的多是人際關係。有些人說競爭本身會令劣幣驅逐良幣,Sennett不盡然擁抱這種說法,問題是什麼樣的競爭、何時應該合作。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活出匠人精神,可是一些社會因素卻令他們失去追求質素的動力。有些人喜歡競爭、爭第一,原因可能是希望顯得與眾不同,滿足一點虛榮心。這種心態的競爭會導致離群、拒絕跟別人溝通。以前的工匠必須參加工會(guilds),社交生活成為工作一部分;今天的專業人士卻比較割裂。社會和僱主有必要提供開放環境鼓勵員工溝通,避免過分封閉以至產生將個人利益置於工作質素之上的惡性競爭。接近兩個世紀前,馬克思提出異化(alienation)的概念,資本主義下工人和他的工作成果毫無關係,Sennett亦提出做好工作應該值得工人本身自豪。他引述了一個小故事:科學家奧本海默於二戰時努力不懈研究原子彈,並為其實驗室團隊非常自豪。最後他的研究成功,1945年11月2日他說:「我為人類交出了能夠掌控世界、威力巨大的工具,人類將會以高尚情操使用它。」奧本海默無疑是個匠人,但他卻預計不到他用心製作的東西會帶來什麼後果。Sennett認為雖然匠人精神不能排除所有不良後果,卻至少提供充足的反思機會:當工具和目的本身不再毫無關係,科學家在製作過程時可以思考到底我們製作的原子彈威力該有多大?匠人精神這種思考和技藝二合為一的經驗,鼓勵我們一開始製作不斷追尋道德問題,而不是完成後才來思考。何必趕絕傳統?匠人精神不是天方夜譚,不一定因為傳統工匠失落而沒落。如果投資銀行家能有這種匠人精神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可能金融海嘯沒有那麼慘烈。如果陳茂波能更明白他會計師本行的匠人精神,可能他不會一家人集體囤地。蔡瀾和梁文道感嘆新加坡小吃的沒落,蔡瀾可能不明白失去的這種匠人精神並非只是年輕一代有責任獨力承擔的問題。至於財爺問如何在年輕人之間提倡匠人精神,守護各行各業,最近我打開電視或報紙,都見到新界東北的居民守護他們的田地,他們以自己生產的農產品自豪,其中當然也有年輕人。如果我們還在鼓勵炒賣囤地、以市區重建和發展為名趕絕農夫和傳統行業,財爺,我們還如何談匠人精神?迷你倉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