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台灣“觀光工廠”開到大陸
本報記者 鄭 楊2013東莞台博會上,自存倉市民們在台灣觀光工廠主題館內的DIY體驗區製作緞帶小兔掛飾。 本報記者 鄭 楊攝 在剛剛閉幕的2013東莞台灣名品博覽會(簡稱"台博會")上,來自台灣的觀光工廠首次亮相,在當地企業和市民中博得了滿堂彩。據瞭解,台博會一結束,"製造之城"東莞就將著手推動觀光工廠試點,希望成為觀光工廠在大陸的發源地,為當地製造業轉型升級開闢新路。台博會上,台灣觀光工廠主題館內熙熙攘攘,DIY體驗區內,磚雕彩繪、緞帶兔吊飾、植物精油項鏈等趣味盎然的免費DIY活動,讓市民們玩得不亦樂乎;交流洽談區內,一撥又一撥有意發展觀光工廠的本地製造業企業,則虔誠地前來"取經"。記者走進"緞帶王"觀光工廠體驗區,負責人呂幸佳熱情地拿出五色斑斕的緞帶,手把手教記者製作小兔吊飾。"過去人們印象里,工廠就是一副'閑人免進'的面孔,我們開辦觀光工廠,就是要改變這種刻板印象,敞開大門對大家說'歡迎光臨'。緞帶是我們的主要產品,我們在台灣的緞帶文化園區免費對遊客開放,不僅展示繽紛的緞帶產品,還讓遊客探索一條龍的緞帶生產過程,參與編織、穿紗、手工拉花、做緞帶包等有意思的活動。"呂幸佳說。"觀光工廠"為"緞帶王"創造了加乘效應。作為一個老工廠,"緞帶王"一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困難,轉型做觀光工廠之後,遊客紛至遝來,品牌逐漸打響,產值比原來增加了三成。"引入'觀光工廠'的概念,是為了讓東莞台商借鑒台灣觀光工廠的經驗實現就地轉型升級。"東莞市台商協會會長謝慶源說。在大陸,觀光工廠還是一個新鮮事物,但在台灣卻已迷你倉常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台灣的傳統產業曾創造了出口奇跡,後來卻逐漸萎縮,有的工廠關停,有的勉強維持。但是,成套的設備和昔日的輝煌仍在。如何將其善加利用?自2003年起,台灣有關部門就推動觀光工廠相關輔導計劃,協助有價值的傳統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近年來,台灣的一些工廠外遷之後,企業主便將空置的廠房對外開放,通過觀光工廠發展模式,一邊賣產品,一邊打造品牌。台灣觀光工廠促進協會理事長柯智美介紹,觀光工廠為傳統產業帶來了創新的經營模式和商機,逐步形成了另類的"2.5產業"(指介於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的中間產業),即製造業服務化。結合文化藝術、教育學習、觀光休閒等全方位的經營模式,觀光工廠使台灣傳統產業順利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觀光工廠打開了台灣的工業旅遊市場。目前,台灣已有100多家通過認證的觀光工廠,覆蓋50多個行業,創造了可觀的效益。去年,台灣觀光工廠參訪人次突破千萬,觀光產值破20億元新台幣。多年來,謝慶源一直希望將觀光工廠的模式引入東莞,在今年終於得以實現。"東莞傳承了�多台灣的製造業特色,因此觀光工廠形態在東莞的發展也會不錯。"謝慶源說。本屆台博會上,台灣觀光工廠促進協會與東莞台商協會簽訂了協議,東莞有意建立觀光工廠的企業,將由台灣觀光工廠促進協會提供輔導和服務。謝慶源透露,目前東莞已有好幾家企業有意建立觀光工廠,其中,位於厚街鎮的僑運表業已經制定出觀光工廠規劃圖。未來,東莞市民可以從虎門的燈具工廠一路看到大嶺山的飾品工廠,再到製作琉璃的特色工廠參觀,不僅促進工廠的轉型升級,也將帶動旅遊業的發展。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