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記憶藏在……電子閣樓

俞燕[ 收集物品,迷你倉不如說是收集回憶。黑格爾說,"回憶是實體的更高形式"。從另一方面來說,實體則是回憶的最好載體吧 ] 平地一聲起驚雷,位於河北衡水冀州市的冀寶齋民間博物館在網絡上火了。事端緣于80後作家馬伯庸寫的一篇《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在文中,他以調侃的語調,描述冀寶齋文物是如何讓他毀了三觀。冀寶齋旋即被網友們封為"�品博物館",吐槽無數。我國歷史悠久,文物自然多,六朝古都、長安帝陵等自不必說,盛產瓷器的官窯便有好幾處。上個世紀的時候,人們翻修舊宅或挖地基蓋樓時,隨手挖出什麼寶貝的新聞,還真不少見。以至於連小孩子玩個泥巴,都會幻想著從土里挖出個銀元或銅錢。至於《盜墓日記》迷們,對於掘寶的想象就更豐富了。雖然境內文物�多,但是如今散落在民間的珍寶已不多見。陝西等歷史厚重的省博物館還有些寶貝,到了市縣級博物館,基本上沒有多少真正有價值的文物了。我曾在以瓷都聞名的景德鎮的瓷器博物館參觀,發現裡面幾乎沒有一件品相完整的瓷器。這裡可是瓷都啊!問館里的管理人員,說保存較好、價值較高的瓷器基本上都交到省博物館或國家級博物館去了。近年來,一些收藏家開辦了一些私人收藏館,成為收藏界的一個分支。收藏品五花八門,老唱片、蝴蝶標本、京劇臉譜、木雕、草編、繡品、舊家具,甚至女紅線板,只要能體現文化、有歷史感、夠規模,都能成為藏品。在江南一帶旅遊,常會見著這種專題式的私人藏館,儼然成為當地人文景觀的一部分。冀寶齋大概就算這類民間收藏館,即使4萬余件所謂的文物都是山寨貨,那就把它當作"�品博物館"唄,不也是一種另類風格的博物館嗎?把這些藏品當作奇葩來欣賞,博一樂,不也挺好的?凡事太較真,就沒意思了。或多或少有些收藏癖好的人,不在少數。比如我。小時候喜歡收集糖紙、火柴盒,後來是小人書、郵票、旅遊門票以及地圖。我到現在還記得,吃完糖之後,把糖紙弄平展(辦法是稍沾點水貼到玻璃上),然後按糖紙的圖案,分門別類放在小盒子里。那時候的商家還蠻有些情調調兒,細節上捨得用心,小小糖紙都印得很精美。火柴盒也是這樣。小人書更不用說了,很多是由當時的名家作畫,流派不一,風格不一。小人書可以說是那會的小孩子的文學和美術啟蒙書,我對美術的癡迷便是始自小人書,常常比著《紅樓夢》系列的小人書畫仕女圖什麼的。有一年春節回老家,整理以前的東西,發現自己簡直太有收集癖了:小玩偶、巧克力包裝紙、香水瓶和香水海報,花花綠綠旅遊門票地圖、書籤、毛澤東像章、紀念幣、外國紙鈔硬幣,以及幾大本相冊。還有一劄舊信件、幾本日記以及一疊賀年卡生日卡。坐在房間地板上,腳邊滿滿攤著這些物件,每一個物件,于我曾經別有意義。一時間,前塵舊事忽忽而至,一如不知什麼時候已落了一窗的黃昏。記憶多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如同山間雲霧,偶遇時想究其所以然,卻早已無蹤。又像雨夜看窗外,入眼皆模棱兩可。因此,記憶需要載體。能文件倉清晰記錄彼時情景,及時喚起當時各種細節的記憶。那些被人們收集的各種物件,便是這樣的載體。承載你個人的歷史。或者說,收集物品,不如說是收集回憶。黑格爾說,"回憶是實體的更高形式"。從另一方面來說,實體則是回憶的最好載體吧。在很多西方文學影視作品里,總會出現一個塞滿陳年舊物的閣樓。在西方文藝中,閣樓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象,是收藏家族歷史的地方,也是收藏秘密的地方,亦是孩子們童年時的記憶的後花園。在閣樓里尋找寶藏,大約是很多孩子童年難忘的回憶。舊時女子,總有一隻樟木箱子伴隨一生,收藏著她的歲月,從青春到暮年。裡面那件精美的嫁衣,或許是她一生最綺麗的回憶。父母那一代人的青春回憶,凝聚在相冊里。小時候,總愛翻看爸媽的相冊,在那些泛黃的黑白相片上,咂摸他們久遠的青春故事。原來父母年輕時是這樣的模樣啊,原來他們年輕時過的是這樣的生活啊。對於小孩子來說,很難憑空想象自己的父母年輕時甚至幼兒時是什麼樣,照片是最好的物證,傳遞著家庭的延綿感。這一切,真是又古典又美好。那個物質上粗陋、精神上考究的時代喲!如今呢?現在的房子很少有閣樓(即使有頂樓附送的小閣樓,也不會拿來當儲物間),也沒有地下室,在玄關處搞幾節儲物櫃,都得緊著空間。漂在異鄉的人,搬來搬去的時候,每次總要扔掉一些舊東西。讀過的閑書,看過的舊碟,穿過的衣衫,統統扔掉,不覺得可惜。唯有扔舊手機和舊電腦時,才會遲疑一下,手機通訊錄短信照片是否刪乾淨了?電腦硬盤是否已格式化?這個可不能大意吶。在我們平時用的物件里,手機和電腦最重要。雅安地震時,一個大學生抱了全宿舍的電腦狂奔下樓,一時傳為美談,覺得他真講義氣,救了兄弟們的最值錢的寶貝。如果電腦突然毀損,那可怎麼辦?裡面有太多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資料信息。我們早就不手寫信件,不在日記本上用筆寫日記,相冊,當然更不用了。大家在MSN、QQ、微博、微信上交流,用E-Mail交流工作,隨手拍的風景照和賣萌照存在手機或發到網上。碎碎念的心情故事,記錄在微博里。隨時可以DEL,如果不想保存。我們把歲月以及和歲月有關的一切細枝末節,存在電腦硬盤和手機里。有人半開玩笑說,如果哪天離開這個世界,微博或微信便成了人們最後的遺書,電子的。如果有人憑吊,亦是電子化的,用一枚小小的蠟燭圖標,寄托哀思。在忙碌的謀生間隙,我們偶爾也會回憶。可是我們發現,我們的回憶,已漸漸虛幻如一場不太真切的夢。那些時光的雪泥鴻爪,懸在電腦這座電子樓閣里,背影模糊,不可觸摸,沒有質感,沒有溫度,簡直像傳說中的隔空點穴。電子產品更新太快,就算它曾經為你存過你那些珍貴的圖片、信息,一旦淘汰,它本身便毫無價值。你會拿部舊手機舊光盤舊硬盤當收藏品嗎?大概只有回收二手電器的,才會對它感興趣吧?如果想想這些,我倒是覺得,有點收藏癖挺好的。把歲月的記憶物化。這樣才有存在感,才有傳承的價值。(作者為資深財經媒體人)存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