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東大嶼造千頃島建新都會 接駁港島大嶼山配合港珠澳橋
《施政報告》大篇幅交代覓地建屋進展,mini storage首次宣布會大幅度開拓大嶼山及其周邊海域,以應付長遠土地需求。其中研究在大嶼山與港島西環之間的交椅洲海域,興建即逾千公頃人工島作為「東大嶼都會」,並建橋或隧道連接港島,使其變成繼中環、九龍東後另一核心商業區(Core BusinessDistrict,CBD)。政府又會開展欣澳填海研究、在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增商業酒店設施,以及擴展東涌新市鎮。環保團體表明反對東大嶼人工島;有規劃學者對人工島CBD 計劃有保留。明報記者設諮委會研「橋頭經濟」為配合港珠澳大橋於2016 年落成,特首梁振英昨日在施政報告中指,政府決定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由發展局長聯同不同政策局, 研究發展「橋頭經濟」,在大橋香港口岸的130 公頃人工島研究發展大型購物、餐飲及酒店等設施的可行性,並會繼續開發東涌新市鎮增建5.3 萬個單位,以及研究開發大嶼山東部水域地區,打造「東大嶼都會」,成為本港第三個CBD。擴大東涌欣澳填海政府消息指出, 「東大嶼都會」將位於交椅洲附近,可研究透過集體運輸鐵路或大橋,連接港島西環及大嶼山,佔地相信逾千公頃,規模比機場島更大,研究會在年中展開, 包括交通接駁、基建、空氣流通,以及確保航道暢通,預計2016 年起陸續完成研究,現未有發展時間表。欣澳填海亦會在年中展開研究,強調地皮不是為迪士尼樂園預留,但因為航道影響不能發展住宅。而整個大嶼山發展不涉及郊野公園範圍。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主任鄒廣榮估計,1000 公頃的人工島約至少可容納20 至30 萬人,而目前選址鄰近港島,相信接駁可透過鐵路網絡,但人工島建成已是20 年後的事,對政府表明在該處發展成CBD 有質疑, 「20 年後仲有無CBD 都未知, 咁快就作出承諾」, 而若建成人工島供人居住,必須確保當區有足夠就業、社區配套。保育團體憂工程累積影響大嶼山發展聯盟則歡迎政府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加快興建商業設施及打造「東大嶼都會」,惟保育團體長春社表明,大嶼山周邊已有多項工程,對海洋累積影響未有任何結論前,政府再一次把項目「硬推上馬」,是本末倒置。短期供應self storage面,梁振英接納長策會建議,未來10 年以供應47 萬公私營單位為新建屋目標,除了去年已預留足夠興建40 萬個單位的地皮外( 部分尚待城規會審議),政府已再另覓80 幅合共150公頃土地,改劃完成後可增加8.9萬個單位, 足以達到新建屋目標。惟連同去年的規劃,至今共有150 幅地需要改劃(見另稿)。城規會副主席黃遠輝表示,城規會去年審議部分申請改劃作住宅的GIC 地皮時,已收到不少地區反對聲音,且改劃地皮數目多,承認今年若再新增80 幅綠化地帶及GIC 地皮作改劃時,有一定壓力,但在土地供應緊拙下,城規會會嘗試盡力審議。其餘公布的土地房屋政策則包括填海、重建、提高發展地積比、發展工業地、新界東北、洪水橋及東涌新市鎮等(見表)。政府將原本撥作發展私立大學的皇后山地皮轉為建公營房屋,銳意在該地皮建天主教大學的耶穌會昨表示遺憾,但強調這只是其中一選址,不影響該會辦大學的目標,西貢鹽田梓村是其中一個選擇。「東大嶼都會」規劃概念及未來土地規劃「東大嶼都會」規劃(約在2030 年後完成)A在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交椅洲,興建面積逾1000 公頃人工島,面積相當於赤�角機場島,規劃成住宅和商業混合用途,目標成為香港繼中環和九龍東後, 另一個新核心商業區(Core BusinessDistrict,CBD);以新市鎮一般規劃推算,足容納逾30 萬人B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人工島( 約130 公頃),發展大型購物、餐飲、娛樂和酒店,成香港和珠三角西部之間的門戶,發展「橋頭經濟」C 展開大嶼山欣澳填海規劃、擴建東涌新市鎮興建5.3 萬住宅、繼續其他近岸填海研究(小蠔灣、龍鼓灘及馬料水)短、中期土地供應1接納長策會的建議,未來10 年以供應47 萬公私營單位為新建屋目標2 除港島北部及九龍半島外,全港住宅用地地積比整體提高約兩成3 重建華富�,另發展華富村附近5 幅地皮,增加公屋居屋供應4 把150 幅「綠化地帶」、GIC 及工業地,改劃成住宅5 推進新界東北、洪水橋、古洞北、錦田南及東涌的新市鎮計劃,供2020 年後使用6 展開新界北發展研究,檢討北區和元朗4 幅荒廢農地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