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邊境購物區好處多

自由行旅客日漸增多,每年有多達三千萬內地旅客在港旅遊及消費。他們欣賞香港美景,更喜歡於尖沙咀、銅鑼灣等高級商場中購物。同時,每日還有更多不過夜的跨境內地旅客,只視香港作為搜購日用品的「貨倉」而不是旅遊點。他們的購物清單不一定有名牌衣服手袋,更多的是本港居民的日用品,如奶粉、紙尿片等。嚴格來說,他們充其量只能算是「跨境購物客」,大部分集中在近邊界的北區進行即日來回的搜購活動。而他們的搜購區也是居民集中的社區,因而導致北區的地產及物價上升,從而令北區居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感受到壓力。如果香港政府能作出更合理的規劃,令跨境購物客不需要與民爭購,又可盡情搜購日用品,不但零售業可受惠,市民也不會再埋怨。 找出跨境購物客特徵 從旅發局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內地旅客佔香港不過夜旅客的比重愈來愈大,而且無論是總消費還是人均消費上,已經是所有旅客類別中最高。在過去十年的內地旅客中,不過夜旅客的人次已由2002年的35.迷你倉2%激增至79.7%,而他們的總消費亦從2002年的54.9%上升至2012年的超過90%;他們的人均消費也比所有旅客的人均消費高。 不過夜的跨境購物客並不是以悠閒的心情來港旅遊,而是為了購物而來去匆匆,特別是專業跨境購物客(即水客),在趕時間的爭購爭車爭時間的過程中少不免與本地居民產生摩擦衝撞及語言誤會。本來,在自由市場中因競爭而產生互相對立實屬正常,但不幸地,這些不一樣的旅客被看成是所有內地自由行旅客的代表,令本來是好事的自由行政策蒙上陰影,更令兩地民眾的關係因而受損。然而,禁止這些跨境購物客不符合香港的自由港政策,不符合基本法的精神,更不符合本港的經濟利益。更好的辦法是把此類旅客分流到他們需要去的地方,既不會與市民爭購爭車,又能滿足他們購買平價正貨的需要。這就需要為他們開設邊境購物區了。 如果我們能在香港的邊境設立購物中心,方便跨境購物客在那�搜購到平價正貨,既可增加香港零售業的營業額,帶動餐飲消費,又可減少這些跨境購物客為了搶貨而進入上水等民居範圍,減少mini storage區居民對這些「競爭對手」的反感或排斥,同時又能增加北區的就業機會,有助推動和諧旅遊業。 美國也有邊境購物區 其實,邊境購物區早在外國大行其道。以美國為例,每逢周末便有數以萬計的加拿大人從北面進入美國的邊境購物中心;而在南面也有大量的墨西哥人進入美國位於南部邊境的購物區。他們主要購買雜貨(尤其是奶類製品)、衣服、電子產品、家居用品等。由此可見,由加拿大及墨西哥進入美國的跨境購物客與從內地進入香港的跨境購物客何其相似!但美國民眾不但沒有出現像香港的那種遊客與居民的排斥及衝突,反而歡迎這些跨境購物客到美國消費。關鍵在於這些進入美國的跨境購物客不會擾民,不會與當地居民爭購,不會爭坐公共交通工具,反而因為零售規模大了而令價格下降,可選擇的品種更多,連帶居民也受惠。這是良好城市規劃的結果,值得我們學習。 須好好選擇地點 要成功建立邊境購物區,其地點必須與內地交通有良好銜接,同時不會過度加重本地交通負荷;面積要夠大,但不會造成樓價上漲;地點與社區中心有一定距離,但仍容易招聘員工。據此,首選應是北區仍未開發的邊境地區。 我們建議考慮在香港邊境附近地區設立一些大型邊境購物中心,那些地方可讓需要大量購進日常用品的內地跨境購物客進入。即使邊界購物中心是較市區偏遠,但地理上會比較靠近關卡,商場只須安排直接來回關卡和商場的交通,就可以疏導旅客。 政府可以鼓勵商界發展邊境地區,如在鄰近福田、羅湖口岸等地撥地興建購物中心,開設新口岸或以穿梭巴士疏導該批跨境購物客,增加北區的就業機會,並減少這些跨境購物客與北區居民之間的摩擦,皆大歡喜,令香港可以多賺旅客錢,又可以令自由行旅客與本港居民和諧共處。 無可否認,內地旅客的消費對香港經濟(尤其零售業)十分重要。早前本地醞釀縮減自由行數量,以解決內地人來港消費所構成的衝突,並不能治本。只要政府作出更多政策上的安排,為這些旅客訂造一個一應俱全的邊境購物區,就可減少對市區居民(尤其鄰近邊境的北區)的影響,又能推動旅遊業的發展。群策學社黃龍輝self stor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