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新生活運動學讀詩˙學寫詩2之1 圖文並御.忽左忽右

迷你倉有紀錄片報導,一位卡車司機沒受過多少教育,四、五十歲時因心臟病換了一顆心,痊癒後有一天醒來,坐在餐桌前突然想寫詩,於是找來極少碰過的紙筆寫起詩來,此舉嚇壞了自己和家人。後經查訪,原來換來的心屬於一個寫詩的青年人的。問題是,他換的是心而非腦,如此似乎暗示人的每粒細胞均可能隱藏了全部「訊息」,是不是新的心臟與他舊的身體融合後,經過一連串神祕的連鎖化學反應後,刺激、喚醒並啟動了他腦中原來就有的詩的潛能呢?那麼,在生活中是否有類似「換心」的自我轉換路徑 ? 足以激盪、以「一新」己身腦細胞的「運動」方式?底下試從幾個方向切入,看看能否向「詩的新生活運動」貼近:從打開右腦作夢開始多少師長和詩人「善意」地「警告」我們,說不論創意或詩是有天分之人才具有的、才寫得的,其實這是「恐嚇」,而且是不實的「恐嚇」。因為創意之有無是很容易自我檢查的,最容易也最簡單檢視自我有無創意的途徑是通過「夢的檢查」!只要會作夢,而且是那種不同於日常所見、會扭曲變形的夢,誰不會作?既然人人均會作,就要有自信,大膽地告訴自己:每一個夢就是一個創意!創造力與人的右腦活動有關,而只有在白日大量使用的左腦到了夜晚入睡,因而處在休息關機狀態時(失眠就是左腦關不了),右腦的活動力才進入最大期(像漲潮一樣),因此記錄夢的細節或片段就是記錄自己創造力的最佳方式。曾有女作家宣稱三十歲前就記錄了五百個夢,此後所有作品的創意皆根源於其中,因此記錄、重視自己的夢,就是愛護、珍藏自己的創意!電影《阿凡達》導演詹姆斯柯麥隆即承認,他的劇本是根源於他由高中至大學時期夢見了一些詭異奇特的場景,起床後認真地將它們一點一滴地畫下來所積累的,因此等到1995年他決定著手寫此電影的劇本時,「家裡累積的圖片已抵得上一座圖書館了」。事實上《阿凡達》影片中的三丈高藍色巨人,還是出自他媽媽夢中所見,母子兩人「以夢加夢」竟然創造了電影票房高達三十億美金的世界紀錄。夢屬於感性、「不受教」的右腦,是對自身理性、「受教」乃至受控於社會規約的左腦的挑戰,它是人類創意的製造場域,除了對日常生活的不滿常在其中有戲劇性演出外,更隱藏了人類難解的心靈奧祕乃至宇宙密碼,此部分或可參見腦神經科學家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的《奇蹟》一書。「詩的新生活運動」的首要動作,就應把夢納入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記錄夢就是記錄創意,用左記右,不能光想不記,任創意一年年溜走。由小學到大學的教育、乃至文學獎、繪畫、藝術獎也都應該舉辦各種作夢的活動和比賽,鼓勵學生和社會人士說夢、畫夢、寫夢。近年教育界大肆推廣「閱讀與寫作」,「夢的閱讀(右腦)與寫作(左腦)」也應納入其中,除了讀名家,也應試著讀讀自己的夢,讓人人從小就了解自己是充滿創意之人,進而透過觀摩別人的夢、了解不同族群夢的內容和傾向,對整個社會沉寂、呆滯的氣氛應該是很強悍、「俗擱有力」的「興奮劑」吧?!移動詞彙可喚醒人生經驗小姪女高職畢業後一度到我的辦公室工讀,她學廣告設計,有次想參加一個網頁比賽,不知文案該怎麼寫,我建議她用小詩寫,她滿臉疑惑,說不知詩是什麼模樣?我請她從網路上「乒乓詩」的拼貼開始自我訓練(見白靈文學船網站中的「象天堂」,提供可自由移動的九首「乒乓詩」和可下載列印剪貼的一系列詞彙,圖一),如此可以培養自己對字詞的敏銳度,乃至透過這些現成的字詞「去召喚」過去相近的、早已疊積無數的各種經驗。她將信將疑,乃以兩三句開始,拼貼自己較有感覺的字詞,然後列印出,請我評比,我在她「拼」得較好的詩行上打了勾,稍差、不通或怪異處打三角形或問號。如此練習了幾回合,她總算明白詩語言應是或可以是什麼面貌了。後來就在那個暑假,她為那個網頁寫了十八首小詩。利用現成的字詞的移動「去召喚」和「喚醒」已逝的感覺和經驗,是訓練左右腦「相撞」的最佳方式。因為所謂詩人,就是用左腦意識到最簡短的幾個詞,「撞上」右腦本來就存在的圖象或畫面(包括夢)的人mini storage而文學不過是用「可說的左腦」(語言文字)試著說出「不可說的右腦」(如影音或夢境)的一種表現方式。要說一大堆才說清楚的是小說和散文,只說一點點、說不清楚、又像說中了什麼、那是說一大堆也沒表達出的,就接近詩了。那些舊有、似乎離我們而去的感受其實並未消失,仍在我們的右腦中漂流,正等待世間早已存在的詞彙像符咒般「定住」它,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行動。寫詩的最大紅利如果所有家長皆明白孩子年紀輕輕時就會寫詩的最大紅利,就是可以把文章寫得好,而且一生創意源源不絕,甚至將來一輩子「吃不完」(問問方文山、林夕、許常德是不是從寫詩開始就知道了),那麼人人皆應趕著上「作詩班」而不是去上「作文班」才對。近年基測寫作測驗規定作文不准用詩歌體,否則零分,但考試中心公布的六級分標準卷多數是把文章寫成了詩,比如「可貴的合作經驗」的例子,首段就是:「乾涸的咖啡罐互相依偎地睡著了,螢幕的光持續地刺著黑夜,城市的寂靜是最舒適的地毯,讓鍵盤的聲響慢步走過。」這些句子不就是詩嗎?用簡單的轉化(依偎╱刺著╱走過)和比喻(地毯)的左腦文字就在右腦構築了清楚的畫面。因此家長應趕快鼓勵孩子會寫詩,常常訓練他們用「如果我是□□」(白雲╱一條河╱麻雀╱落葉╱一棵樹╱一隻豬)或「□□的獨白」(漂流木╱鐘╱山╱腳踏車╱馬╱蟑螂╱螞蟻)的角色扮演,以左說右,開拓自己的想像和視野。而且鼓勵他們善用動詞以扭轉習性、建構畫面,比如「春風□細柳」(吹╱拉╱舞╱漂╱拂╱扶)、「在台灣□□夢想的土地上」(通往╱鋪滿╱漂浮╱種植╱建築╱填滿),每個動詞的改變(左腦)皆有一個新的畫面產生(右腦),兩腦「合作愉快」,就有機會踏入詩的門檻。角色扮演和動詞轉換是詩的關鍵,寫詩就可以從這裡開始。忽左忽右才有新的開端目前我最老的學生吳先生今年七十八歲,十二歲被抓伕來台當兵,沒讀過書,到軍中才開始認字,當兵當了四十二載。十年前來社大生活與寫作的班上學習時程度並不好,頭三年交的東西文句都不通,錯字很多。七年前只因一場南庄的霧夜之行,面對黑夜中的大片雲海深受感動(有如進入右腦的夢境之感),回去後他寫下了生平的第一首詩。從此不論去哪裡,都可以交出詩的作品來,有時六首有時四首,令後生晚輩都覺汗顏。如此一位老芋仔、庶民百姓,都可以寫詩了,那麼世上諸多受到高等教育的男女或知識分子們,敢大聲說沒有「詩的細胞」嗎?就在十一月,在新北市金山魚路古道起點的八煙聚落,這位老芋仔主動要求跳上水塘的大石頭展演他自己(圖二),圍觀拍照者不過我們十餘人而已,或許他知道,這個風景會因為他的行動將有不同的面貌,即使只是一瞬間而已。但他一定不知道,後現代學家李歐塔所強調的,作品最重要的非其意涵,而在其「作為」、和轉變成其他事物的可能。卡車司機寫詩,一如老芋仔寫下生平第一首詩一樣,那是左腦的文字突然抓到了右腦的畫面,而老芋仔在八煙和開鐵牛車大哥在大成濕地的身體演出(圖三)一樣,則是在為自己為別人的眼睛和鏡頭創造如夢境似的畫面。我們不能把人世的什麼都一定要用左腦的「文」說出來記下來,那是訴不盡的、難以全然傳達的,有時何妨進入右腦的「圖」領域,自創畫面、改變風景、乃至成為風景的一部分。因此未來的詩的新生活運動就應善用行動裝置、電腦軟體把人的左腦(文)與右腦(圖)盡可能結合。1976年草根詩社的胡寶林早就說「光、色、音、力、舞、造形」應結合成一體,而且凡夫俗子均可為之;2008年《衛生紙詩刊》的鴻鴻提倡:「詩只是一種路徑,一種方法,一種行為的呼喚, 一種可能,去到我們想去的地方。」相隔三十餘年,其意相近。也就是,人活著必須活在左腦也應活入右腦,忽左忽右、圖文並御,如此即使只是把別人的詩句畫出來、拍出來、乃至拍成微電影,不都是一種「右腦化」的新文本嗎?因此詩的聲光化、詩物件化、影像詩化、動相詩化均無須排斥,如今詩已不再需要固守於語言文字而已了,敢於在左腦與右腦間跨來跨去,不正是這時代提倡的「跨領域」的真諦嗎?儲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