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理財產品“多國”鏖戰

任翀 繪本報記者 汪敏華每年新年祝辭中,儲存倉總恭喜發財。 2014,財在哪裡?理財產品還會如去年一般起蓬頭嗎?黃金還有投資價值嗎?投資收藏哪裡還可撿漏呢?哪些投資通道快捷省力呢?本版將分專題邀請專家進行2014理財機遇和投資策略解析。理財產品因其收益穩健,購買資金起點大多數家庭能夠承受,已經成為最大�的投資對象,但其收益卻未必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2014年,如何找到一款收益"說到做到"的理財產品?甲乙丙丁齊吆喝2014年最新理財產品已經上櫃,呈現出4個特點,一是以中短期為主,如浦發銀行元旦後最新發行的9款理財產品中,7款產品在91天內;二是年化收益率與年前相比,出現微跌趨勢,但依然還在6%以上高位;三是大小銀行間的年化收益率依然比較貼近;四是發行頻率密集,基本3天為一發行周期。種種跡象顯示,2014年依然是理財產品的大年,最新一項調查顯示,九成銀行家認為2014年應繼續擴大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2014年,理財產品發行主體也進入"多國"大戰時期。不限于銀行,券商、基金、保險、信托、第三方機構也紛紛發行理財產品。甚至P2P網絡理財平台,或將借貸產品包裝成類理財產品,如平安陸金所發行的穩盈-安e貸;或乾脆發行理財產品,如"你我貸"就發行了季季豐、月月盈等。從資金門檻看,信托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屬於"陽春白雪",基本都要100萬元以上甚至300萬元;銀行、券商發行的理財產品起點資金一般在5萬元;基金公司發行的類理財產品起點最低只要1000元。從收益率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城市商業銀行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一馬當先,但在季末、年末銀行存貸比考核時,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與城市商業銀行相比,差距已經非常微小。券商、基金、保險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一般與銀行並駕齊驅。最大膽的是P2P,預期年化收益率趕超信托產品,普遍超過12%以上。有專家認為,像去年末出現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普遍超過6.5%甚至7%的好行情,今年可能難覓,因為貨幣政策已經定調為"保持適度流動性",這預示著"錢緊"的狀況會有所好轉,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自然也會隨之下降。因此,當前購買理財產品可以抓住去年末理財產品高收益的尾巴。誤導銷售需謹防這麼多主體都在發行理財產品,但投資者對各個發行主體的信任度卻是不同的,其中對銀行的信任度最高,對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的信任度又高于城商行。因此,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第三方機構等便想方設法把自家的理財產品"寄養"到銀行銷售。投資者在銀行這個理財超市里挑選產品,亟需火眼金睛辨識誤導銷售。誤導一,隱瞞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如客戶本是到銀行存定期存款,被銷售人員巧舌如簧鼓動買了一份"高收益理財",實際上最後拿回家的卻是一張保單。理財師提醒,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清楚到底是和誰在簽協議。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投資者都是和銀行簽署協議,蓋的是銀行的章。但是銀行代銷的其他理財產品,一般協議上不會出現銀行,投資者是和第三方產品發行人簽協議,銀行也不會在協議上蓋章,而是產品發行人蓋章。誤導二,閉口不談風險。光大銀行私人銀行上海中心副總經理趙志敏介紹,理財產品最關鍵的就是產品風險和產品投向,往往投資者對於一些沒有預期收益的類基金產品(如陽光私募)會比較警惕,但是對一些給出一個明確收益率的產品會麻痹大意。部分銷售人員正是利用了投資者這種心態,對非保本類產品口頭承諾固定收益,特別是一些類債權的投資產品,承諾一個固定的高回報給客戶,閉口不談或是弱化產品的兌付風險。還有些銷售人員向客戶隱瞞產品的具體投向,甚至自己也不清楚產品投向,不清楚行業前景、盈利模式和風險緩釋措施,無知者無畏,只要寫了一個收益率就敢把它當作無風險產品來賣。投資者還需要警惕的是,在理財產品市場上,同樣的標的投向可能背後是迷你倉最平同的產品類別,而不同的產品類別就意味著風險收益的不同、甚至差異很大。有些銷售人員會出于自身業績考核的需要,利用客戶產品知識面不全的弱點,誤導客戶購買非客戶本意需要的產品類別。趙志敏認為,正規代銷和違規私售在投資者層面往往難以有效辨識,但是投資者可以做到的是,購買任何產品都必須在營業時間內、在營業網點內進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可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渠道除外),並在產品存續期內妥善保管好簽約購買的證據資料,投資金額較大時可考慮錄音。對於一些期限較長的產品,投資者還應至少做到每季度瞭解產品運作動態,不能束之高閣不聞不問。理性看待收益率2014年,在理財產品的銷售競爭中,爭奪投資者眼球的依然是預期收益率。但預期收益率並非越高越好,市場上各個投資門檻都有所對應的合理收益率水平。要確保自己購買的是一款收益能"說到做到"的理財產品,需要注意三點:一是最高收益率的實現條件。每一個結構性產品都隱含了一個對後期市場的判斷,只有標的物的走勢符合預期才能獲得高收益,否則就是低收益,甚至發生本金虧損。根據銀監會發佈的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規定,理財產品如果表達收益率或收益區間字樣,應當在銷售文件中提供科學、合理的測算依據和測算方式,以醒目文字提醒客戶,不能以小概率事件誇大產品收益率。隱瞞最高收益率實現的條件以及概率、可能發生的最差收益情況。對於結構性產品,投資者一定要清晰地瞭解最高收益實現的概率有多大,以及最差情況下投資的回報情況。二是承諾收益率不等於到手收益率。P2P發行的理財產品,對投資者最大的誘惑是資金起點低、回報高,最低1萬元就能投資。有家P2P發行的主要期限在2-3年的類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8.61%。以5萬元3年期利率8.61%為例,投資者以為所得總利息應是12915元,但事實上這款產品是等額本息支付,每月得本息1580.93元,其中本金最低 1222.18元,利息最高358.75元,3年到期所得總利息為6913.31元,平均每年2304元。雖然P2P稱等額本息支付有利於再投資,獲取複利,但每月所得的區區1580元本息做再投資,也只能購買貨幣基金,複利效應很低。還不如把5萬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以一年期年化收益率6.4%計,3年總利息為9600元。三是不被高收益蒙蔽。一些P2P發行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超過13%。對此,投資者需要明白:向銀行借錢利率最低,民間借貸利率最高。而通過民間借貸的一般是從銀行借貸無門者,換言之,也是銀行認為壞賬風險最高者。不少P2P聲稱保本保息,有第三方擔保,但不少第三方擔保機構本身就是小本經營,註冊資金不過1000萬元,一旦發生資金風險,其是否具有剛性兌付的能力?事實上,P2P機構因資金鏈斷裂破產之事已經屢屢發生,作為個人借出方,你能承受這樣的壞賬風險嗎?還需要打個問號的是:借貸利率號稱13%,其實加上P2P機構的盈利,遠高于13%的利率,借錢方將產生多大的利潤才能支付這樣的高利率?因此,投資者應特別警惕一些低門檻高收益的產品,以免一腳邁下去就是深淵。人民幣理財新品名稱 銀行 銷售期 資金 期限 預期年利率中信之共贏系列13191期 中信銀行 即日-1/7 50000 274 5.90% 乾元—私享型2014年第3期 建設銀行 即日-1/7 500000 181 5.80% 招銀進寶之鼎鼎成金163號 招商銀行 即日-1/9 50000 90 6.55% 平安財富-靈活添利3期 平安銀行 即日-1/9 50000 182 4.80% 點金理財之鼎鼎成金68094號 招商銀行 即日-1/9 500000 70 6.20%迷你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