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全國版) - (品嘗“印度大餐” 最考耐心�心
從絲綢之路到玄奘取經,自存倉同為文明古國的印度,在中國散發出的獨特魅力,中印兩國的民間交流,從未間斷。目前在印度的中國留學生約2600人,華僑有7000人(其中中資企業員工占3000人),2012年到印度旅遊的中國遊客約12萬人。進入21世紀,作為人口大國的印度,是世界上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國家之一,印度市場再次吸引各國企業,中國企業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群體。不過,在印度的中國企業覺得,印度市場看起來潛力巨大,但真正能留下來發展好卻殊為不易。"恰似一塊肥肉,就看你怎麼去夾。"對於決心開拓印度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還有很多誤區要走出去、很多路要細心走。南方日報特派印度記者 李夢瑤 湯凱鋒誘人印度市場到底有多吸引人?很多中國企業負責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12億的人口!四川省朗瑞絲綢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金良對此深有感觸,"印度人口多,女性有穿戴沙麗的傳統,而比較高檔的沙麗都由絲綢製作,為絲綢銷售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吳金良告訴記者,中國出口的絲綢占世界份額的70%-80%,其中,在印度絲綢市場,中國絲綢占的份額達到近70%。吳金良表示,除了絲綢,公司還在為開拓印度的酒店用品市場做準備,"印度旅遊業發達,酒店用品的需求量很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注重"走出去"的戰略,其中,不少企業瞄準印度市場。美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2月,美的與開利在印度成立合資公司,其製造基地目前以生產空調為主,計劃年均量產70萬套,後期將擴大到100萬台,將成為印度空調生產的最大基地之一。印度市場吸引中國,中國市場也吸引印度。數據顯示,十年間,中印兩國貿易額從2002年的49.5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800億美元。中國取代美國、英國和日本,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而印度,也成為中國在東南亞最大的貿易伙伴。不過,對於人口總和超過25億的中印兩國來說,這樣的貿易總額並不算高,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印度市場大,目前,印度的建材市場還沒有形成產業鏈,我們正在考察,想在印度投資設廠。"佛山市納來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錦良告訴記者,他們做印度市場好幾年,和客戶保持了比較好的關係。已經成功舉辦了11屆"印度展"的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省分會、廣東國際商會展覽部副部長胡偉明對印度市場的潛力也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在境外展覽會中,"印度展"堅持得最久,從2004年首屆至今,累計有1335家/次的企業參展。"印度會展業還比較落後,還沒有專業化和細分化,但又是一個有相當人口規模和購買潛力的新興市場,是我們開拓自辦展的理想目的地。"難題印度市場採取經商代理制,要靠當地人委托專業人士完成。如果依靠自己的企業,要做好的難度大。盡管印度的市場潛力備受認可,但真正能夠在印度紮根發展的中國企業並不多,不少企業進入印度後,沒有多久就選擇退出。印度中國商會秘書長黎劍對此深有體會。目前在印度落地的中國實體企業僅有約300家,黎劍告訴記者,中國企業在印度大部分搞貿易,包括小商品、大宗原材料、基礎設施建設等,雖然有些中國企業在印度設廠,但數量不多。"目前,在印度能打響的中國品牌並不多,很多中國企業不太願意去投資,因為不管如何,印度那邊是代理制,要靠當地人委托專業人士完成。"張錦良也提出,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一是文化差異,二是就業人群,有些工作推進的速度慢,成本高。此外,不少企業負責人提出,印度對外商還沒有明確的立法,外資法律不夠完善,中國企業也會遭遇反傾銷的困惑。"印度市場採取經商代理制,如果依靠自己的企業,要做好的難度大。"胡偉明說,在"印度展"參展的企業中,經常被人用來形容印度市場的一句話是:"印度市場就像一塊肥肉,就看你怎麼去夾怎麼吃到口里,看個人的本領,難度很大。""我們去印度做生意,不是要搶人家飯碗,而是一起做大做強,發展當地的生產力,讓大家都吃好飯。"張錦良說,兩國企業通過合作,才可以不斷創造新價值,"拿1的資源創造1.2的價值,而不是你有0.5,我也有0.5,你一定要把我排斥下去,把自己扶起來。"不過,在黎劍看來,印度政府肯定歡迎中國企業前來發展。"其實,印度對外商的依賴度也比較高。"黎劍說,當然,也應該認識到,一方面是很高的期望,但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政府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印度國內還有很多複雜因素,如果前來投資的中國企業沒有規劃好,容易遭到由競爭對手發起的、由政府代表實施的制裁。"探路印度希望外企能紮根長期發展,想做好印度市場,必須要有耐心。和印度人合作,必須要有耐心和�心。如何才能留在印度並發展好?這是不少中國企業的困惑,有的企業則抱著嘗試的態度,"一旦前面兩三年虧損,就撤走了。"黎劍認為,中國企業首先要認識印度市場與國內市場的差異。以印度行業協會為例,中國企業可能會覺得它的作用不大,但實際上,印度的行業協會是很重要的組織,可以把企業的需求傳遞給政府,影響政府決策。"如果企業躲起來,就會導致政策在起草時沒有你的聲音。結果,印方就會覺得你的企業是來攪局的,過來就是為了短期盈利。"而印度恰恰希望外資企業能紮根長期發展。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是,中國企業對印度市場的認識也不夠客觀全面。"很多企業習慣性思維是先看人口,認為印度有12億人口,市場前景很好。"黎劍說,但客觀來說,因為印度社會階層的差異,有約10億人游離在行業外,因此,印度各行業實際有效的消費人群要大打折扣,行業產迷你倉出租的購買對象實際是2億人左右。"此外,印度市場是低利潤值的,因為印度不是發達國家,各個行業的預算緊張,印度國內有'夠用就好'的思維。"黎劍說,這同時也要求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想辦法創新管理降低成本。"如果想做好印度市場,必須要有耐心!和印度人合作,必須有耐心、�心。"胡偉明說,最近,一家熱水器企業在印度參展後,說不想去印度發展,因為他們的產品在印度是中高檔,而印度市場目前對產品的需求大部分保留在中低檔次。"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印度也有高檔的購物中心,只是我們要花力氣和歐美等企業競爭。"胡偉明以廣東省貿促會組織的11屆"印度展"的艱辛歷程為例建議,在印度培育品牌要做充分的準備,要精耕細作,尤其是加強對印度的外商投資政策和法律的研究。黎劍也提出,中國企業如果要長期做好印度市場,必須要專業化,先做好前期工作。比如,美國的公司如果想進入印度市場,在沒有來印度前,會先請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對政策和市場進行調研。"搞清楚行業能否准入,非常重要。""印度市場的難度是比較大的,但只要能把印度市場做下來,我相信企業在打開世界其他國家的市場也沒有問題。"黎劍認為。而吳金良則提出,做好印度市場,選准印度合作企業,建立良好的關係很重要,"很多印度的客戶都會來成都旅遊,他們的家人結婚也會邀請我們參加婚禮。"至於政府層面,不少中國企業提出,工作人員的簽証還比較難,"在印度最多只能呆三個月,超過三個月,人員就要過境到尼泊爾等國家停留一天,這樣真的很不方便。"吳金良說,希望兩國政府一同努力,讓企業獲得更加便利的貿易環境。交流印度女子辦漢語班自編教材40歲出頭的伍莎因為興趣,學習中文已有7年。如今她在孟買開辦了一家中文培訓機構,前前後後教過100多個學生。這些學生中有六七十歲的退休老人,也有正在讀書的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讓他們走到了一起。記者走進伍莎的教室時,這一期培訓班的十幾名學生正在進行中文聽寫練習。看到來自中國的面孔,學生們十分興奮,用不甚流利的中文與記者攀談起來。一旦記者的回答中出現他們聽不懂的詞匯,他們就會要求記者在黑板上寫下來,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一遍遍的練習發音。學生們說,在印度的中國人很少,很難找到人進行口語練習。班里最大的學生63歲,以前是化學工程師,中文名叫"博樂印",學習中文有一年多了。他得意地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練字本,一筆一畫極為工整。老人說,自己學習中文並不為了什麼,只是隨著兩國的發展,中印關係越來越重要,他想瞭解更多關於中國的一手信息,學習中文是最好的方法。教師短缺、教材過時等問題給印度的中文教育帶來了不少的困擾,伍莎班上所用的教材來自北京語言大學,已是較老的版本,而在印度國內又很難買到新版本的中文教材,為此伍莎只有自己編寫了一本入門漢語教材。尼赫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狄伯傑表示,尼赫魯大學中文系現在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教師人手不足,他們正積極爭取中國教師前來任教,並打算在明年招聘新的中文教師。中國僧人帶著玄奘畫像求學1300多年前,玄奘法師從天竺帶回真經。如今,在印度的2600名中國學生中,有個很特殊的群體——僧人,他們沿著玄奘法師的足跡,續寫中印佛學及文化交流的新篇。體�法師就是其中之一,在國內已是中國佛學院講師的他于2009年前往德里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印度是佛教的故鄉,即使佛教1000多年前在印度已近絕跡,如今印度佛教徒的數量不過總人口的0.06%,但來到印度能實地考察佛教產生的文化環境、社會背景等因素,對加深自己對佛法的理解有很大幫助。""我最近就寫一篇文章,向中國讀者介紹印度當代的彌勒信仰。我們都知道佛教是從印度傳往中國的,但現在人們供奉的大肚彌勒是一個中國化了的佛教形象,現在信仰印度教、錫克教的印度人竟然開始供奉來自中國化了的大肚彌勒,這讓很多人難以想象。"體�說,這正是中國文化對印度產生影響的鮮活事例。到印度生活、學習並非一帆風順。德里大學的通知書下發後,體�的留學簽証等了一年才辦下來,期間他不斷地給印度相關部門打電話,每個月光電話費就要花掉接近2000元。體�戲稱來了印度才知道《西遊記》里說的九九八十一難不是開玩笑,"我是帶著玄奘法師的畫像過來的,現在畫像就掛在我的屋子里,走到哪帶到哪,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用玄奘法師的精神鼓勵自己。"為了適應印度的飲食習慣,體�跟著印度人一起喝生水,"開始不適應,拉了9個月的肚子,現在完全習慣了,可以說是印度人吃什麼我吃什麼。"而在印度的經歷也讓體�認為,中國有許多方面可以向印度學習和借鑒。"印度人對自然生態的重視值得中國人學習。"由於信仰的原因,40%的印度人世代吃素,這種食肉方面的自我克制使得印度成為野生動物天堂,各種動物隨處可見,人與動物的關係十分和諧。(江澎、曹菲對文章亦有貢獻)總策劃:張東明總指揮:孫愛群 胡 鍵姜 暉 郎國華統 籌:練學華 梅志清 張翼飛柳劍能 劉江濤執 行:羅彥軍 金 強 胡念飛謝苗楓 周虎城 何勇榮圖片說明:作為文明古國,印度每年吸引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近年來,隨著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來印度的華人數量不斷增加,中餐館在印度也越開越多。; 如今在印度的農貿市場,也可以見到不少來自中國的產品。; 印度旅遊業發達,酒店用品需求量很大,這讓中國企業看到了商機。; 印度中文班伍莎老師(右三)和她的學生們。; 更多精彩內容 請掃描二維碼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