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有一本大書,名字就叫“中國人”——第64屆文化講壇側記
本報記者 曹靜在國際舞台上,儲存文化交流無疑是展現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公共外交對話會暨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第64屆文化講壇上,趙�正、周明偉、舒乙三位嘉賓,從各自角度闡述"文化強國與公共外交"這一主題,也再度揭示了"文化如水,潤心無聲"的獨特魅力。趙�正:用言行講好"中國故事"十一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正的演講,是用一個小故事開場的:一次,趙�正隨訪問團訪問拉丁美洲。我國一位官員談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時,外國朋友問:"您能不能再多說一點,為什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位官員回答:"因為太博大精深了,所以說不清楚。"趙�正由此總結道:"文化既要博大精深,又要為世界所熟悉、喜愛,這樣才算得上文化強國。人們喜歡你的文化,從而喜歡你的民族,喜歡你的國家,文化的力量就在這裡。"作為公共外交事務的積極推動者,趙�正一直倡導要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當被主持人袁鳴問道"如果今天讓您向外國朋友講述一個中國故事,您會講什麼"時,他回答:"我會講浦東的故事,講它的今昔對比。一定要選擇自己最熟悉的題目,這樣講起來不但省力,而且效果好。"在趙�正看來,"中國故事"不僅僅可以用語言來講述,還可以用每個人的言行來"講述":有一本大書,名字就叫"中國人"。它有13億頁,我們13億人每一個人是1頁。外國人隨意翻看幾頁,如果這幾頁都是很優秀的中國人的故事,他就會認為中國人很優秀;假如這幾頁中國人表現得都不那麼優秀,他就會覺得中國人不過如此。周明偉:正面宣傳防止"自拉自唱"登上昨天的文化講壇,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局長周明偉闡述了自己對"公共外交"的理解:"公共外交區別于政治外交的一個很大的屬性,是它不一定需要依靠政治力量、軍事力量、國家力量,靠資源、靠金錢,它主要是靠精神語言,或者說價值取向。它對社會各種事物的態度,能夠感動人、影響人、吸引人。"他用大量數據和事實證明,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蒲崗迷你倉我們跟國際社會的合作、依存、競爭都同時在加深。中華民族從來沒像今天這樣離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如此之近。"正因為此,對我們當前的公共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明偉並不諱言現實與目標之間"差距很大":"特別表現在我們對國際關切的重大事件的話語權、影響力上。如何通過正面宣傳既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們的瞭解和理解,又遵循傳播本身的規律,防止'自拉自唱'——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周明偉提出,在從事公共外交時必須要有國際眼光和國際視野: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地用自己的眼光來告訴別人這是我欣賞的東西,也希望你欣賞。要在國際平台上講述"中國夢"、"中國特色"、"中國文化",這些都是中國故事的好題材,要做好,要下功夫。舒乙:公共外交是我們大家的人們熟知"文化名人舒乙":文學家老舍之子,作家、畫家;但卻不熟悉"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舒乙"。在昨天的文化講壇上,舒乙通過介紹自己的這兩個身份,講述了公共外交與文化的三點共通之處。"首先,文學也好,公共外交也好,都是面對公�、面對百姓的,因為寫作不是供自己娛樂,而是要給別人看的;其次,無論文學也好,公共外交也好,都是心靈的教育;第三,兩者都是藝術。文學的最大特點是它的藝術性,不是它的思想性;公共外交也是一門藝術,整個外交都是藝術。"在舒乙看來,公共外交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天地。"它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們大家的。"對於普通人如何參與公共外交中,舒乙提出了三條建議:"第一條是做好本職工作,這樣就會吸引目光,產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其次是管住自己的行為,尤其在出國旅遊時,自覺地把個人行為視為國家形象,這是應該特別注意的;第三是注意向國外學習優秀的東西。""我到國外很多博物館、美術館參觀,看見館里有很多小孩,連走路都走不穩的孩子都有。我突然明白了——從小要長在博物館,從小要習慣走進美術館,這樣長大了才會無數次地進出博物館、美術館。我們需要學習、改善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mini storag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