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那些年 上海設計國民之寵 縫縫補補也精緻 國禮豈止是門面
電影《花樣年華》里,迷你倉張曼玉飾演的女主角下樓買碗柴爿餛飩都要換上旗袍的情節,令很多人記住了上海人對服飾的精緻要求。雖然在實際生活中,不可能有那麼多的講究,但穿得"山青水綠"(上海人用此形容衣冠十分整潔)是很多上海人出門時最基本的要求。洋氣可從童裝見在記者的心目中,親戚高涓涓就是一位典型的上海阿姨,在她看來,哪怕在全國服飾一個樣的時代,哪怕家家都過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時代,上海人都有本事用巧心思過上精緻的生活。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高阿姨還記得,上海人的"海派"、"洋氣"從小孩子的衣服上就能看出來。比如在她小時候,既有旗袍、也有洋裝。當然,普通人家的旗袍或洋裝與電視電影里大戶人家的已經有很大的不同,綢緞的少、棉料的多,款式也十分簡潔。在高阿姨看來,大多數人家都有五六個孩子,在吃飽穿暖的基礎上,整潔乾淨已經是最好的服裝了。有些旗袍、洋裝其實是早年家里留下來的,不過上海人就有本事把舊衣服也穿得幹乾淨淨,不會放任孩子們邋邋遢遢地亂跑。上世紀50年代末的時候,"布拉吉"幾乎成為上海姑娘們最愛的服飾之一。"布拉吉"是俄語音譯,在俄語中是連衣裙的意思。當時,來自前蘇聯的各色花布進入上海市場,扯一塊花布、做一條"布拉吉",成為愛美姑娘們的心願。高阿姨說,別說布拉吉在當時很流行,即使放到現在,也不落伍:"長長的布拉吉輕盈飄逸,能體現女性的形體美,又不失端莊正式。當時的社會比較保守,穿著不能招搖、不能暴露,而男人們喜歡中山裝、列寧裝,所以女人們喜歡布拉吉一點都不奇怪。 "會過日子舊翻新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各種因素使得人們的服裝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顏色變得莊重,黑、藍、灰成為主色調,款式也相對統一。高阿姨說,當時不論男女,最喜歡的服裝是軍裝,"不愛紅裝愛武裝嘛";對那些沒機會穿上軍裝的人來說,就用軍便服甚至工作服替代,因為夠精神、夠挺括。 "其實,當時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穿得好看不好看,而是有沒有衣服穿,上海人'會過日子'的特點在那段時間表現得最明顯",高阿姨給記者翻出一本封面已經殘破不堪的《服裝量裁基本知識》。她說,家里兄弟姊妹多,如何裁剪最省布料成為要點;然後怎麼把哥哥姐姐的舊衣服傳給弟弟妹妹穿,也有諸多講究:"比如褲子的臀部位置比較容易磨損,就把褲子拆開,重新裁剪,將原來的褲腳部分翻到臀部,這樣不用重新買布就能做出一條新褲子……"高阿姨不覺得這樣的"縫縫補補"有什麼寒酸:"這是物盡其用的表現啊,和現在提倡的再利用不是一樣的意思嗎? "攢錢為買的確良在高阿姨印象里,上世紀70年代的服飾和60年代差別不大,但"的確良"(即滌綸面料)掀起過一陣小小的時尚風潮。"第一次看到這種面料,覺得太稀奇了,顏色多不說,特別挺括,做成襯衫都不用燙,穿得久也沒關係,洗一洗就像新的一樣",高阿姨說。事實上,從"的確良"的名字就不難看出上海人對這一面料的喜愛。唯一的遺憾是,"的確良"剛上市時價格很貴,"我好像花了一個月的工資才買了一件'的確良'襯衫。 "高阿姨覺得,"的確良"之所以會走紅,和上海人追求"山青水綠"有很大關係,因為從穿著舒適感來說,"的確良"未必比得過那些全棉面料,可"的確良"的光鮮卻是全棉面料所望塵莫及的。她記得,當時有很多人像她一樣,為買一件 "的確良"襯衫而攢錢。上世紀70年代後期,上海人的穿著打扮再次發生變化。高阿姨說,市場上教人們量體裁衣的服飾更多了,編寫者包括 "上海市服裝研究所"、"上海市服裝鞋帽公司"等這樣從名稱看就特別專業的單位:"這些書不僅教授最基本的裁剪知識,而且還列出很多當時最時興的服飾,比如細褶裙、兩用大衣、雙排鈕大衣等。 "馬路上的各色服裝也多了起來。點綴生活做女紅到了上世紀80年代,做了媽媽的高阿姨更是進一步發揮上海人"會生活"的特點,用自己的巧手為女兒裁剪別致的衣服:"市場上兒童服裝的選擇不算多,但已經可以買到閃光片、珠子、花邊等服飾配件了,我就自己描畫繡花,為女兒的衣服上做裝飾。 "高阿姨說,這些手工其實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都用過,只不過當時是為了 "縫縫補補",或迫于生活需求:"比如結婚時沒有漂亮的枕頭套,很多姑娘都自己繡,練了一手好繡工"。但到了這一時代,就成為點綴生活的手藝了。高阿姨感慨:"改革開放後,上海人的服裝變化太大了,說不完咯! "她說,改革開放後的時尚潮流變化太快,既有電視劇、偶像劇帶來的"服飾效應",又有外資品牌引領的新潮流,而如今的服飾市場更是應有盡有。不過,高阿姨依舊保留著結婚時陪嫁的縫紉機,她覺得很多老上海家里應該也有:"買回來的衣服不稱心,還可以自己改改,這個是上海人改不掉的追求精緻的習慣吧。 "愛美之心從未變上海戲劇學院博士邵?的研究方向是中國傳統服飾,在她看來,上海之所以被認為是中國的時尚之都,在於整個城市從骨子裡透著對美的追求:"不管外部環境如何,上海人都會用特殊的方式去追求美;如果有機會,更會把這種追求釋放到最大。 "她覺得,在解放後至改革開放初這段時間里,上海人追求美的特質發揮得尤其明顯,其一是善於創造,其二是講究細節。從創造的角度看,"節約領"是最典型的例子。 "節約領"不是一件完整的服裝,而是僅保留襯衣的上半部分,有一部分前襟和後片,以及扣子、扣眼,最主要的是突出挺括的領子。據說"節約領"就是上海人在上世紀70年代發明的,因為當時布料憑票供應,買得了外衣的布就買不了做襯衣的布,而做假領子可以用無需布票的零頭布,穿在外衣裡面又看不出它只是一個領子。所以這個"發明"在上海誕生後,很快就風靡全國。從另一個角度看,清洗"節約領"也比清洗一件襯衣方便很多,非常實用。所以,上海人的這個創新可謂兼具美觀和實用,即使在物資供應充足的今天,"節約領"依舊有市場。記者也上網搜索了一下,發現有很多專賣節約領的店鋪,而購買的人群中有不少是年輕人。在細節方面,邵?認為很多上海人都善於縫紉、編織、�花,並且善於用這些手藝裝點服飾。比如,很多人都會打毛衣,但上海人打毛衣不僅講究保暖和舒適,還講究式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上海出版了很多介紹毛衣式樣以及如何編織圖案的實用書籍,按自存倉索驥的讀者大有人在,打出來的毛衣也足以與市場銷售的媲美。�花同樣如此:當別人將�花作為製作桌布、錢袋等實用品時,上海人卻會用這種技術�出一個領子、一圈花邊等,裝飾在服飾上。正是靠這些細節,使得在條件相當有限的年代,上海人也能設計出別具一格的服飾。(本版圖片為任翀翻拍自高阿姨的壓箱底收藏)本版幾張照片上的主角,都曾有作為國禮的顯赫身份,或贈與貴客,或接送國賓。然而看了它們的故事,聽了設計師的講述,國禮的內涵絕非僅僅是裝點門面、非富即貴、象徵意義大於實用價值。上海牌轎車"大隊書記蹬、蹬、蹬(拖拉機),公社書記130(卡車),縣委書記帆布篷(吉普車),地委書記兩頭平(上海牌轎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段子來調侃當時的基層公務用車。不過,上海牌轎車也是很親民的,一位"老上海"回憶:"我至今都忘不了上世紀60年代,弄堂里每每有新娘子嫁過來的時候,一部婚車——上海牌轎車引起的轟動和羨慕……"1957年,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東風轎車"成功,成立于同年的上海汽車裝修廠受到很大鼓舞,于1958年開始試製中級轎車。靠著手工敲制和普通機床加工 (一個車頂需手工用榔頭敲打10萬次才能成型),第一輛轎車造出來了,取名"鳳凰",與一汽東風車的金龍標誌南北呼應。1964年,上海轎車試製工作重新�動,並正式改名為"上海"牌,型號為SH760。當時參與設計、後曾任上海汽車製造廠黨委書記的蔣同菊先生回憶,為了造出第一輛車,向錦江車隊借了一輛 "華沙"牌及一輛"順風"牌轎車作參考。 1959年,造第二輛車時,換裝了南京汽車製造廠的躍進牌嘎斯51型70馬力發動機,後橋是自己搞的。第二輪研製,也是後面批量生產的SH760,是以奔馳220SD為樣本來做的。這輛車原型車還是向機關事務管理局交際處要來的,因為政府支持自己造車,所以還能要來一輛。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上海牌轎車先後進行了兩次技術改造和造型設計,改型後的產品型號分別為SH760A和SH760B。上海牌轎車定位是中級公務轎車,並在國賓接待中作為輔助紅旗轎車的主力車型,即使是停在奔馳、紅旗等高級轎車旁邊也絲毫不遜色。如接待美國總統尼克松及西哈努克親王時,都有上海牌轎車的身影。初創的上海汽車業界,既學習了奔馳轎車的外形設計,更領會了德國產品立足批量生產、不斷完善技術的要領。盡管在研製項目書上沒有明確表述,上海牌轎車從設計開始的那一刻起,就是以批量生產為目標的。1973年,SH760A形成年產千輛的規模,至1991年11月25日,最後一輛上海牌轎車駛下總裝線,在27年的時間里,上海牌總共生產了77041輛。可以認為這是計劃經濟時代唯一一輛批量生產的轎車。自SH760A型車設計開始,已運用正向開發流程來設計轎車。設計時用1:5的木質模型作探索,補充設計效果圖,然後再作1:1的油泥模型,最後製作工程圖。 SH760A四個輪蓋用生鐵鍍鉻方式製造,保證了表面質感,也能達到節省成本的目的。這些都反映出當時的設計師是理解市場,懂得最基本的經濟規律的。由於堅持專業分工、協作配套原則,直至與德國大�合資談判成功前,上海牌轎車一直處於盈利狀態。外觀造型上,上海牌轎車從更純粹的審美角度出發,更多地汲取國際現代主義所謂"功能決定形態"的造型原理,頗有國際化風格。以漢字為主的"上海"品牌標誌非但沒有與現代風格的車身造型衝突,反而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一直到桑塔納轎車誕生時,其尾部仍然沿用該標誌與SANTANA組合。露美化妝品露美的名字,如今已經陌生了,上世紀80年代初,用露美可是身份的象徵。"露美"品牌,代表中國第一套成套的高級化妝品,露美曾作為國禮送給美國總統里根的夫人南希。 "露美"也代表上海第一家高檔美容院——非但開設美容院在那個時代是大膽創舉,由輕工業企業開設美容院向服務業延伸,也是膽大得不得了。說露美開�了中國本土時尚產業的大門,也不為過。露美的研製,始于一個行政命令。輕工業部及上海市經委下達了試製成套化妝品的任務,要求國產化妝品與逐年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相適應。接受任務的是上海市日化工業公司,專門成立了項目特別行動小組,總聯絡員是技術科的年輕人邵隆圖。經過近一年零三個月研發,露美化妝品誕生了,一套達17件,包括基礎化妝品5件、美容化妝品12件,全套售價六七十元,而當時一名高級工程師的月工資為45元。露美的外觀設計選擇以白底、紅帶、金線、灰字的色彩基調,富麗而又協調。根據國際上流行的CI系統理論,全套產品、櫥窗陳列、各媒體廣告、貨架、拎包、說明書、禮盒等無不貫徹這個色彩基調,強化品牌印象。露美的流行,得益于市場化。為了讓消費者接受高檔化妝品的消費概念,邵隆圖倡議建立了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支美容隊伍,並編寫了國內第一本美容教材,培養了國內第一批美容師,讓她們走上社會,到各種場合開展美容咨詢、講課和美容服務。露美美容廳在重重不解中開張,效果最為明顯,幾年間,"露美"成了美容的代名詞,她激發了女士們被塵封多年的愛美天賦,因而風靡全國。露美承載了以"產品"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觀念轉變過程。上海的創意設計擅長于 "螺螄殼里做道場",注重"情調",即在十分有限的條件下,追求無限的完美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當時的上海人民印刷八廠副廠長劉維亞先生回憶他設計露美包裝的過程,做樣品時用實心銅棒在車床上削切出瓶體的造型,然後拋光,最後用狼毫筆畫出圖案,寫上文字。 "記得當時為了設計一個符合產品氣質風格的商標時我尋遍書法名家,但沒有一幅字合適我的設計,最後還是我自己寫了一幅'露美'才算過關,從那以後我就明確了設計商標必須理解和認識產品的觀點。 "由於充分發揮了工藝的特點,加之融入中國文化的新穎構思使產品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是成為了全國化妝品設計的標杆。劉維亞告訴年輕設計師,"多出去走走,開拓自己的眼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工作時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客戶,與客戶進行充分的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通過理解客戶的想法來明確自己設計的原點。記住,客戶沒有優劣,所有與你接觸的客戶都是等距的。 "迷你倉新蒲崗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