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勤奮著書卻遭冷遇

●傳記:《蔣介石後傳》作者:師永剛、方旭出版:團結出版社朝鮮戰爭已過,存倉美國表態無意捍衛金、馬,甚至打出"兩個中國"方案,讓蔣介石戒慎恐懼,深感須有所動作,避免美國再度犧牲台灣地區利益。因此他帶著文膽陶希聖3對文稿反複推敲,希望借30年來與蘇俄相處、交手經驗,使美國認清與共產主義陣營妥協的錯誤,並加強對台軍援,協助他的反攻大業。這本原名為《和平共存》的文稿,正是蔣介石爭取"反共陣線"的總論述,1955年11月,蔣介石開始撰文,陶希聖準備的初稿原本只有4萬字,但1956年底正式定稿時,竟擴充到20 萬字。蔣介石在兩年時間內廢寢忘食,幾乎無一日不自己用毛筆修正校閱。甚至忍不住自陳,"不禁愧悔交集,刺激之烈為近年批閱文件所未有者也,幾乎夜不成眠"。當時蔣介石幾乎離不開書桌,作息受影響,曾暈倒在書桌前,靜眠約五分鐘才漸甦醒。為使外國人更清楚英譯本內涵,1957年1月間,蔣介石突有靈感,要把原擬書名"和平共存"、"中俄三十年經歷紀要"或"中蘇和平共存經歷",直接改為"蘇俄與中國",與陶希聖討論後,才確定為《蘇俄在中國》,並由宋美齡指導蔣介石英文秘書沈劍虹逐章翻譯成英文。《蘇俄在中國》出版後,靠著1957年在美國《前鋒論壇報》等媒體連載而引發矚目,甚至被蔣經國稱為"反共十字軍的經典",並在台灣掀起一股學習與盜版熱,沒想到,迷你倉國政壇更冷漠以對。葉公超看過如此巨幅著作後,曾勸說蔣介石預擬一篇較短文稿,以符合國內外媒體需要,卻被蔣介石狠批一頓,"只知迎合他人心理,而不敢主動發表其本身主張,此乃投機之記者一般心理","殊為可笑"。《蘇俄在中國》出版後沒有引起美國的興趣,讓蔣介石頗為不悅,甚至一度賭氣地在日記上說,"如半年內美國對我'反攻大陸'戰略再不表示其意見,則我當對其表示消極失望,將于明春辭去現職,交'副總統'依法繼任,引咎辭職,以既不願違反'中美協定'自動反攻,又不願違反民意永久孤守台灣,有愧職責,無以慰人民拯救之望,故反攻無期,實無法赧顏居住,否則將徒為個人權位計也。"不過隔了幾天,蔣介石又在日記上反省,"近日心神為急謀反攻,援助大陸'反共'形勢,故對美國政策企求其從速改變與積極推動之心理亦益迫切,其實此為代天主張,無濟於事,今後惟有盡我心力,策動一切可能可行之事,但不能強求速效,徒勞無功,致失所望,須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耳。"求戰不成,又遭人冷眼以對,或許這是蔣介石在熱衷著述《蘇俄在中國》時所無法想象的窘境。更足以彰顯蔣介石在50年代中期,外表看似與美國艾森豪威爾政權相知相惜,卻被美國牽制在孤島上的無奈與尷尬。這本書倒是促成了一次意外善舉,蔣介石撥出該書版稅為胡適建屋。胡適去世後,該屋沒有單位收回,促成了胡適紀念館的設立。(十九)自存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