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以藝術之名70歲的水城走到極致

  北京時間昨天凌晨,儲存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閉幕——結果爆冷,但非常符合評委會主席貝托魯奇的口味,他最愛意大利人,其次是華人——金獅獎頒給了詹弗蘭科·羅西導演的意大利紀錄片《大環形路》,這是意大利電影時隔15年,再度拿下金獅;評委會大獎給了華人導演蔡明亮的《郊遊》。  在結果出爐之前,威尼斯其實已經蠻冷清了。電影節結束前兩天,街上行人明顯減少,明星大腕們匆匆趕赴機場飛往多倫多,因為9月5日多倫多電影節開幕了。因為擁有北美電影交易市場而日漸壯大的多倫多電影節,已成為威尼斯電影節的勁敵。  面對多倫多的喧嘩,威尼斯仍在堅守藝術。2013年的它,很像海報上那艘承載著犀牛的小船,沉重仍奮力向前。  慢節奏、無對白、無音樂,或者走另一個極端,通篇不停地說說說。電影節這次聚焦發生在家庭中的各種暴力事件,原本溫馨的親情卻是冷漠、敵視、仇恨。探討人與人關係,探討人性,一直是藝術片主題,今年的威尼斯走到極致。  極致中的極致就是金基德。他的《莫比烏斯》只是展映片,通片無對白,無音樂,性這一主題拍到了讓人絕望的地步;  中國導演王兵的紀錄片《瘋愛》,將近4小時的片長,將精神病人的吃喝拉撒、喜怒哀樂等原始動物性,在大銀幕上展露無遺,讓人震驚;  當然還有蔡明亮毫無顧忌的"慢",家庭冷暴力男女主人公對峙畫面竟然定格了將近20分鐘。  這些片子不會出現新蒲崗迷你倉追求浪漫的戛納,不會出現在商業味十足的多倫多,只會出現在推崇藝術的威尼斯,更何況威尼斯電影節本來就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分。然而有著藝術的名頭,面對的卻是以奢華著稱的電影、紅毯、明星、尖叫。不論哪個電影節,若要熱鬧,都要這些來堆,而堆起這些,需要錢。  威尼斯70大壽,卻是最艱難的一年。電影節主席阿爾貝托·巴爾貝拉毫不避諱地告訴記者:"我們不得不仔細考慮各項預算,人員配置。"甚至對公�放映的電影票賣不賣得動,滿不滿座,都是這位主席焦慮的問題。  在電影宮邊上的一家餐廳,碰到一位服務員小伙子。他是威尼斯大學語言系博士,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小餐館打工。因為經濟危機,意大利年輕人失業率很高,電影自然變成了奢侈品,  電影生意人陳可辛來威尼斯轉了轉,就馬不停蹄地奔著多倫多電影節去了,《中國合伙人》在那裡首映。他毫不掩飾對金錢的渴望:"威尼斯沒有電影市場,一直沒有。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是戛納、AFM(美國交易市場),以前米蘭還有,現在米蘭沒了,都轉到多倫多去了。"  陳可辛的這句話,無疑是對威尼斯新開張兩年的電影市場的嘲諷。阿爾貝托·巴爾貝拉去年上任,威尼斯新設電影市場,但沒什麼大的交易。設立電影市場已是威尼斯的一種商業妥協,無奈這種妥協看起來收效甚微。  威尼斯的70大壽結束了,雖然窮,但今年還是藝術了一回。可明年、後年呢?威尼斯依舊困頓。mini stor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